作品敘述
小鉢公史眼中裡的雕刻
酒井忠康
藝術評論家 世田谷區博物館館長
前些天,我去東京銀座區的葛飛卡(Grafica)畫廊看小鉢公史的雕刻,整體印象是我無法用言語去形容,去概括他的作品。
在畫廊展示空間裡,我看到上了白色的奇特木雕。有幾座,它呈現的半身像中的眼,鼻,嘴,耳的形狀大小,俱不平衡,不自然。而手也是呈現怪異姿態。尤其是"永遠柱" (2013) 的作品,予人的感受特强。整個人的身體由天花板垂下,上下半身不平衡,頭部則以特技式的方法扭翻到背部,這遠遠不同於過去人體雕塑所表現旳方式與意味。從某種角度來說,這作品的確形式特異。也由於以上理由,我對小鉢公史的作品帶著某種內心的好奇和困惑。
我認識小鉢公史是近些年的事,不清楚他過去工作的經歴和經驗的累積,是如何讓小鉢公史達到目前的創作境界。正如作品會自我說話。我可以想像,他是擁有如此超凡的專注能力,能創造出不同凡響的作品。也就是說,我們似乎可以由小鉢公史的身後,看到忽隱忽現的臉孔,看到頑强的創作者身影。
這類藝術家除非已經說服他自己,否則是不會對他的堅持讓步任何ㄧ吋的。也因如此,我們最好只從旁去觀察藝術家的工作,而不要告訴他那些無用旳教條說詞,或者是從目前環繞我們的藝術氛圍下,給他任何創作上的建議。
舟越桂是以"心象木雕"聞名的曰本當代藝術大師,他從小鉢公史的年輕時代就予以關注。(註1)。知道這點,就已經讓我滿意。畢竟,自古以來,傑出的藝術家都有其獨特而出色的評判眼光。
那麼,對如此獨特藝術家的最好建議是什麼呢?我相信最好的答案,應該是讓藝術家自問他創作作品的初衷為何!
也許,小鉢公史曾住在義大利一陣子,也在那兒創作了幾件作品,我在他的木雕作品中,感受到西方的氛圍和表現方式。當他做出不同面孔的雕刻,我不僅對這面孔,也對其細長的人像雕刻不得不暫時說似"外來人"。
然而,當你注意到細節,你會在作品上,到處看到其可敬的專業處理手法。除了用樟木為雕刻身體的主幹,小鉢公史也在本體表面,採用施加傅尼亞石膏處理,並以更細膩的金箔,銀箔及大理石加以巧妙運用,增强表現力。
或許,乍看小鉢公史的作品會有些驚恐的感覺。但是過了一會兒,當你習慣了,那作品的平滑質感,會如此地誘惑你,讓你幾乎不自覺地會想去觸摸它。也許對於觀賞者而言,木雕表面及細節是如此活生活現而令人驚艶。同時,我也對他本雕作品存在的人體瞬間"被凍結"的效果,倍感騖訝。當然,這是我個人的反應。只是突然間,一個解剖學家的話,進入我的腦海: 在一個如腦一般的社會的意識裡,於未發現人體內在本能和外在景觀的明顯區別以前,那理應"古怪"存在的人類內在本能已被轉譯成一種無害的存在。(l997,養老孟司著的" 身體的文學史",新潮社。)
我認為這是一種有趣的想法。當我在欣賞作品,無須走動,我可以感受到神奇的時間和空閒在我前面展開。同時,我也倍感興奮,如同聽到"彫塑的聲音"一樣。
當我注視小鉢公史以心象所創作出的木彫,而舟越桂的"心象人體"一詞,讓我記起宮澤賢治詩人,在他的"春與佛陀"的詩集裡,也用了"被修改的心象素描"一詞以為副標題。我想這個想像的相互關聯是很奇異的。
或許小鉢公史的彫刻促使了我的想像。正如我前面所言,無須更動觀賞位置,你會發現展示的彫刻作品,呈現一種現象,且不斷地強化: 那就是你自己和外在世界(包含自然)是沒有距離閒隔的。那是ㄧ種全然融合統一的感覺。
我可以想像在這深遽旳神祕世界裡,那種令人驚厥的感動情感是隱藏在詩中,也一樣存在於小鉢公史旳雕刻裡。
你以為呢?
註1:舟越桂曾收藏過小鉢公史的大型木雕,並推薦到東京都現代美術館,並獲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