晴山藝術中心 Imavision Gallery

    李昌國 自然禮讚 油畫個展

  • 展期

    日期:2020-06-06 ~ 2020-06-28

  • 地點

    106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24號13F

《自然禮讚》 感受超寫實油畫的雋永氣質

美感表現的發展,源於人性的天然追求,各種形式的藝術模式都在自身的體系中追求精緻,提供感動人心的視覺經驗。其中「超寫實油畫」無論在材料、技法或是結構上,都有著高度的門檻條件。形成了一份無法取代的魅力,在視覺藝術的範疇裡具有相當特殊的定位。

晴山藝術中心於2020年再次邀請到了藝術家李昌國(1965-)合作,策辦了《自然禮讚》油畫個展,發表一系列超寫實的油畫創作。從李昌國進入山林的經驗出發,感知著大自然的運行。藉由精煉而嚴格的油畫工法,架構出造型、光線、空氣感等等豐富的層次。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,將自然界的聲音與顏色,以客觀寫實的方式記錄下來。讓觀者們隨著藝術家的筆觸,感受寧靜、順暢、坦然的精神境界。

李昌國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,接著於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攻讀藝術碩士,並在西班牙塞維亞大學的繪畫、修復、保存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學位。回國之後成為職業藝術家,受聘於明志科技大學視傳系任職副教授傳道授業。從最初擅長的印象派畫風、到寫實、超寫實的藝術探尋,李昌國從水彩到油畫經過了多次的轉折。今日以超寫實油畫的語彙,建立起了他強而有力的辨識度。

在西班牙攻讀碩士期間,李昌國最先進入的是印象派繪畫的課程之中。此時期在導師的指導下,專注於磨練「光影關係的調整」。藉由在美術館的臨摹經典作品,加強了對比關係的掌握。在完成了學院的要求後,導師給了李昌國「拋棄慣性,更快速地表達質感」新課題。李昌國也由此開始,一步步不再受限於畫面上的形式,而是更專注於畫面中的精神性展現。

身處於印象派脈絡之中的李昌國正值活力充沛的時期,很自然地開始尋找創作上不一樣的可能性。在多方諮詢、研究之下,博士班選擇了更加嚴苛的繪畫、修復、保存學位。去到了西班牙南部,進入到了最具傳統底蘊的古典主義學院磨練。入學之初就鎖定了期望選修的課程,首先就進入了最嚴格的教授門下研習磨練。從調色盤怎麼擠顏料開始,一步步從材料學進入到修復學、再從修復的經驗中累積創作的基石。

在材料學的領域得到認可後,導師將李昌國介紹到另一位教授的工作室中,進入了高階人體描繪的課程。過程中除了重新研究解剖學之外,也學習到了描繪人類「皮膚色」,千變萬化的秘訣。而後再被引介到專攻靜物繪畫的課程,從原點重新思考空間關係以及「如何呈現空氣流動的規則」。甚至對於天空的或輕或重的質感,都同樣選修了專門的課程進行研究。

李昌國在西班牙期間,潛心修習古典繪畫的知識與技法。一步步對於不同課題的嚴肅學習,讓李昌國具備了極充足厚實的繪畫能力。在他完成學業、將離開西班牙之際,指導教授特別叮囑李昌國:「不要把自己當畫家,要把自己當作科學家。科學家才知道怎麼樣去做研究。」

對於不同科目的扎實磨練,讓李昌國養成了深入剖析對象物結構的習慣。往往會以斷層掃描式的理解,完全掌握對象物的質感後,才開始著手進行刻畫。為了經營更精準的畫面,李昌國也曾運用鐵刷等等實驗工具來描繪體感與質感。無論是輕盈通透或是厚實沉穩,都不斷地尋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來作畫。多年實踐累積至今,李昌國歸納出了有別於美國式照相寫實的超寫實畫風。在極度精準的同時,也讓畫面蘊含了更具人性溫度的氣質。

學成歸國後,李昌國有過不同階段的作品、無論是著重於光影的鄉間景緻、純粹的古典靜物畫或是台灣特產的農作物,都在科學與美學兩大基石上,鋪陳出了身歷其境的精神場域。同時關注著單純樸質或遼遠壯闊的自然景觀,再再體現出了充沛的層次與美感。或許是源於童年時和母親在河邊洗衣的記憶,也或許是在海軍服役的經驗,李昌國對於流水的生命力,懷抱著本能上的親近感(西班牙求學時期不太流動的護城河,就對李昌國沒有吸引力)。本次展覽所發表的系列,自然而然地聚焦於山間的流水。取材範圍從大豹溪、石碇、太魯閣等等,李昌國造訪了許多具備不同特色的溪流。藉由或急或徐、變幻莫測的水流,與自身的內在世界相互溝通對應。

秉持研究者精神進行創作的李昌國,在山水之間感知到了不同風景的共通處與不同處。例如上游和下游之間,不僅僅是石塊大小或是坡度的不同,在水面上或是水面下的(不同種類的)岩石也呈現出了迥異的狀態。甚至水流的方向、噴濺的力道、水的深淺程度、水質的透明程度都存在著複雜的變化。面對如此多樣化的視覺元素,李昌國將這些知識與感受作了全方位的釐清。一筆一畫鋪陳出如攝影一般,又超越了機械的視覺語彙。

回溯全球近現代的寫實繪畫,美國在1960年代發展出了照相寫實主義。這種最初是以壓克力顏料為媒材的畫風,標榜著絕對的理性。藉由極強的視覺效果,提出了有別於印象派對於攝影的另一種反思,很快地受到了藝文界的關注。然而李昌國所進行的超寫實繪畫,則是從古典的油畫美學出發的。並非關注於純粹的客觀再現,而是回歸到了人類還能夠「如何看這個世界」或「如何表現這個世界」,這兩個原始課題進行詮釋。

李昌國的博士學位導師,是將美式照相寫實帶入歐洲的先行者之一。卻在過程中,汰除了其明確銳利的視覺特徵。從繪畫的原點將古典美學對於「環境色」、氣韻流動的思維融入其中。開啟了超寫實油畫在西班牙發展的先河。

師承自如此的美學體系,李昌國的創作步驟相當繁複。在處裡過的木板上,進行從鉛筆構圖稿、單色油畫層,環境色油畫層到染色油畫層,每個階段都需要高度的專注與謹慎。遵循古法、環環相扣的步驟相當耗時,也使得李昌國在習慣上一次只會進行一件作品的創作。粗估15號(65 x 53 cm)尺幅的油畫作品,李昌國約需要300小時的工作時間才能夠完成。

嚴謹的畫法中,每一個步驟都是關鍵。從比例尺格線開始,李昌國認為鉛筆稿即是檢查並調整攝影取材的方式,也是營造視覺動態、空氣流動感的起始點。單色油畫層,則是扮演了明暗比例的審視工作。無論明面與暗面孰輕孰重,都需要在這個階段確認。這一層的鋪墊,也是決定視覺動線與焦點的前置作業。

當創作進入到了環境色階段,李昌國更是將其視作創作的核心。因循著學院訓練,李昌國堅持著環境色必須要有流動性、能夠互相交融、可以確立畫面整體氛圍的標準。處理環境色時,李昌國最首先會以30分鐘的迅速染色(用油較多 / 流動性高),讓作品的基礎速調相融。待第一層用色乾燥之後,每一次染色都逐步降低用油的比例。筆刷的寬度也會從8cm越來越窄,直至1cm左右。此步驟約需要至少三到五層的覆蓋的顏料,經營色相和時間序之間的步驟關係。環境色的細節,將會對於下階段的半透明染色層形成決定性的影響。環境色的交融的越是細緻,越能夠提供給視覺「空間中的呼吸感」,並進一步地組織具有說服力的美感。

在確認環境色完備後,李昌國會進入刻畫細部的質感染色層。以區分色塊的平塗方式,一層一層地將對於物件的感知堆疊在一起。植物的乾濕遠近有所不同、岩石在水面上及水面下有所不同、迅速或緩慢或激盪的水流有所不同,清晨與傍晚的光線溫度也會有所不同。在環境色的基礎上以三到五層的步驟,體現出畫面中各個元素的特質。

染色層的處理,是一個需要大量專注力與耐心的步驟,也是一個展示藝術家繪畫能力的關鍵。當染色層接近了即將完成階段,李昌國會一次次地再統整畫面的流暢性。一方面再度確認畫面中的視覺動線,也同樣讓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達到和諧。也就是說,在質感細節完備的基礎上,反覆地對於造型、色相、明暗、空間的對比效果進行取捨。

堅持古典寫實、超寫實的繪畫方式,往往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。李昌國如同古典學院中的教授們一樣,嚴格而規律地自我要求,一步步真摯地追求著藝術的可能性。這樣的探尋過程對於李昌國而言,是相當有趣而幸福的。也是一種在內心世界中,遇見困境並設法解決、不斷挑戰的「破關」過程。李昌國認為寫實繪畫的手工實作,該要能夠蘊含真實的人性與處世態度,並且反應藝術家的特質。這樣的工作,必然是機械無法替代的。李昌國期盼自身的作品,可以具備流暢的視覺閱讀性。並且在追求繪畫境界的同時,讓觀者感到共鳴與感動。

本次《自然禮讚》李昌國個展非常精緻,提供了觀者們可閱讀的藝術史脈絡,也提供了感染力明確的美學定位。在古典寫實的軸線上展示了深刻的用心,在敘事抒情的軸線上體現了順暢疏闊的心境追求。藉由自然界的環境美感,將古典與當代的美學哲思揉合,形塑出了雋永的詩意。